高原反應並不是病,是人體對海拔高度上升的自然反應。不同的人反應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人反應大一些,有的人反應小。在青藏列車過去運行十多年期間很少遇到高原反應嚴重到需要醫生的程度,所以青藏列車上現在已經不再有隨車醫生了。
都知道西藏是一個民俗氣息濃重的地方,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藏族文化和飲食習慣,而如果我們去藏族如果不了解他們的這些知識的話,少不了會鬧出笑話的。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藏族人民是禁忌食物,或者說是不吃的食物。
從未去過西藏的朋友們的印象中,當地人的飲食一定是糌粑、酥油茶、犛牛肉什麼的,其實呢,實際上並非如此。拉薩現在也發展的不錯了,在內地能夠遲到的美食在拉薩基本上都可以買得到,就是價格上要比內地略高,畢竟拉薩的工廠很少,很多食物都是從內地運過去的。不夠呢,現在拉薩新建了很多的蔬菜大棚,各種各樣的蔬菜都是有的。藏式火鍋就是結合了漢式火鍋而研發出來的,味道很棒,很受當地人的喜愛。
西元十一世紀中葉以後,西藏佛教開始了教派,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西元十五世紀中葉,前後共經歷了三百餘年。在西藏佛教各派別中,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最久遠的一派。它是由最早傳入西藏的密教與苯教融合而誕生的的一個教派。該派僧人均戴紅帽,故又被稱作“紅教”或“紅帽派”。此派自稱他們的教法是直接從蓮花生傳下,以傳承前弘期的密教典籍為主,比其他教派誕生的時期早三百年。 噶當派是“後弘期”各教派中出現最早的一派。西元十一世紀由阿底峽的弟子仲敦巴創立。此派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為基礎,強調必須循序漸進的修行。他們認為顯教和密教是相通的,但密教更有特殊的功能。
噶舉派是十一世紀形成的藏傳佛教教派。“噶舉”是口授傳承之意。這一派注重密法,多以心口相傳。又因此派僧人多穿白色僧服,所以俗稱為“白教”。此派支系繁多,最初有香巴噶舉和達波噶舉兩大派,後又分為“四大八小”等分支。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影響較為突出的一個派別。此派的創始人貢卻傑布,曾在後藏薩迦地區建薩迦寺,於是人們便稱此派為薩迦派。從西元十三世紀中葉至十四世紀中葉,此派在西藏地方站壓倒優勢。其第五代祖師八思巴曾擔任過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師,管理全國各地的佛教事宜。格魯派是藏傳佛教最後興起的一個大教派,形成於西元十五世紀初。格魯派在其發展歷程中採取“活佛”轉世制度,逐步形成達賴、班禪兩大活佛世系。清代,在中央政府的鼎力扶植下,這一派稱為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
藏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與外界聯繫較少的青藏高原。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藏族也有一套獨有的風俗和禁忌習慣。這些禁忌很多,像一部不成文的法律,約束著人們的日
常行為。因此到西藏旅遊,入鄉隨俗就顯得尤為重要。
1.不要在僧尼和佛教徒面前殺生,任何生民都是,他們忌諱殺生。
2.如果到寺院朝拜或遊覽時遇到刻有經文的石堆或者佛塔等東西時,要從左向右繞行;但如果是在苯教寺院遇到這些時要從右向左繞行。
3.如果想要到寺院進行朝拜或遊覽時要經過管理寺院的喇嘛同意才行,另外在寺院內不要吃大蒜,這個是佛教禁忌的食物之一,還有進到寺院後不要戴帽子不要在死院內吸煙,很重要的一點千萬不要在死院內撫摸佛像,也不要隨意翻動你能夠得著的經書,你又看不懂翻它幹嘛呢,還有不要隨意敲鐘。
4.在寺院內休息時要盤腿端坐,但切記不要坐活佛、法臺和其他高僧的座位,所以在坐下之前最好還是先確定一下位置是屬於誰的再坐。
5.不要在死院內大聲喧嘩,更不要打鬧嬉戲。
6.不要用任何寫有經文的紙或其他東西擦手或者擦汗。
7.像不要跨越藏民的炊具和事物一樣,在寺院不要跨越僧人座位、用具、衣物和各種法器,更不能跨越佛像佛經。
8.在死院內不要用手指指點點,尤其不要指佛像、唐卡、經書和壁畫,雙手合十向上表達對寺院和佛像等東西的尊敬。
9.如果你知道某個喇嘛的俗名,也不能稱呼他的俗名,對於已經還俗了的喇嘛不能再繼續叫他的法名。
根據相關規定,進入中國境內的外賓必須按照要求參加中國旅行社,必須有導遊的陪同,所以外賓在西藏自駕遊的夢想現在是不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