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主峰,海拔6638米,佛經中所稱的“大雪山”,藏語意為“寶貝雪山”,梵語意為“濕婆的天堂”。及印度教傳說,濕婆獨居神山修行,日積月累修行得法力無邊成為可以摧毀一切邪惡和創造一切善良的大神,因此神山被看做是濕婆的化身。佛教徒把它視為世界的中心——須彌山的象徵,其山頂為帝釋天之居;對苯教來說,岡仁波齊是苯教眾神的居住之地,是雪域藏地的靈魂,是“九層字山”;對耆那教來說,他是創教人筏馱摩那獲得解脫之地……因此,岡仁波齊是多種宗教和神話疊加的聖靈之山,各路大神彙聚的萬神殿。這座充滿了宗教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以及種種動人傳聞的神山,對於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徒來說,正如麥加之於伊斯蘭教、梵蒂岡之於基督教徒,它是世界性的宗教聖地,同時,它也是一座正在被更多的現代人所認識、理解和發現的東方的“奧斯匹斯山”。每年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絡繹不絕,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著不斷得得以體現並加深。
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著神聖的關聯。據苯教經典描述:從岡仁波齊而下的一條河,注入瑪旁雍錯—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北、南、東、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恒河),銀沙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薩特萊傑河)金礦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轉山道分兩道: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外線總長54公里,徒步需要3天功夫,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後再轉內線。每逢藏曆馬年,轉山的朝聖者最多。在佛教盛行的年代裡,當地及印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佛教徒,把這裡當成祈天求神的聖地。至的佛教徒,不遠千里,不辭千辛萬苦來到這裡脫離塵世的仙境求拜神靈,表達他們的誠心。他們要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夙願。居住在岡仁波齊附近的阿裡藏民是幸運的,他們擁有岡底斯就已擁有一種至尊和財富;他們去尼泊爾、印度或者青藏康區,只要一說他們是岡仁波齊附近的居民,就會受到特殊的禮遇。據說來過此山朝聖的外地人和外國人,回到家鄉後,也處處受人敬仰且自視高人一等。過去,在印度、尼泊爾和不丹,教徒和喇嘛們來朝山時,在國內還可以享受乘坐馬車不用付錢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