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是古格王國在阿里建的第一座佛寺,坐落於阿里地區扎達縣西北的象泉河畔。托林,意為“飛翔空中永不墜落”,這也許是對托林寺地理位置的真實寫照,也許是寄予了舉國臣民的希望,希望佛法永傳。

在建造之時,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在發展之時,益西沃、阿底峽、仁欽桑布等高僧大德均在此弘揚佛法,這些著名人物的故事均圍繞著托林寺展開,因此托林寺在藏傳佛教發展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托林寺位置、海拔、簡介

人們在描述托林寺的地理位置時總是這樣表述,說托林寺位於扎達縣城的西北部象泉河畔,實際上應該說扎達縣城建於托林寺旁才對,畢竟扎達縣只有幾十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由扎布讓宗和達巴宗合併為扎達縣),而托林寺則是千年古刹。

托林寺海拔大約在3800公尺左右,這在阿里境內算是海拔相對低的區域。托林寺所在的象泉河南岸臺地高出河床20餘米,寺周地勢平坦,原來多有僧舍、佛塔。托林寺南以土山為背屏,北臨象泉河,佛殿、佛塔、塔牆、僧舍如群星散佈,遠眺氣勢非凡。

托林寺建造歷史以及發展

10世紀末,古格王國第一代國王德祖袞的長子出家為僧,法號為拉喇嘛益西沃。

996年,益西沃初創托林寺,並將其作為古格王室的皇家寺院,之後這裏又成為古格高僧、西藏後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譯經授徒的場所。

1036年,古格國王沃德及其兄長絳曲沃從東印度迎請曾任那爛陀寺、超岩寺首座的高僧阿底峽進藏,駐錫托林寺講經著述,弘傳佛法,寺院也隨之擴建,規模益增。

西元1630年,拉達克武力侵佔並征服古格,統治古格50年之久。這期間,托林寺慘遭破壞:供物、佛像和經書被劫掠,塔林被毀壞,壁畫被損毀。

17世紀80年代,由於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和格魯派的紛爭,使得當時篤信竹巴噶舉的拉達克大舉進侵仲巴、薩噶、拉孜等地,並直接威脅到了當時的甘丹頗章政權。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和第司桑結嘉措力主驅逐拉達克人,派出了甘丹才旺白桑布統軍收復失地,並驅拉達克人至列城。同時,部分托林寺被劫掠的貴重物品也被追回。

西元1683年,隨著格魯派勢力深入阿里,托林寺由寧瑪派改宗格魯派。自此,托林寺正式成為沙拉寺屬寺,其堪布由沙拉寺傑巴扎倉派任。

19世紀中葉,森巴戰爭爆發,森巴軍隊佔據托林寺,進行大肆劫掠。然而時任堪布帕曲卻赤楊培置自身安危於不顧,一直沒有離開,全力保護,使得托林寺免受了更大的災難。

至此,托林寺雖幾經磨難,均浴火重生。

據藏文文獻記載,托林寺是仿照桑耶寺而建的。但在設計時又巧妙地將桑耶寺一組龐大建築群所表現的設計思想和內容嚴密組織在一幢建築整體中,集聚濃縮,小中見大,堪稱西藏古代建築設計的上乘之作。

托林寺-曼陀罗形迦薩殿

迦薩殿是托林寺的主要建築,大殿分為內、外圈,內圈包括中心大殿和4座小殿。雖然整組殿堂的頂部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已被拆毀,塑像、壁畫也被毀壞殆盡。但存留下來的牆垣和四角高聳的小塔仍可反映出原有的建築結構。

殿堂整體呈多折角的“亞”字形,實際上就是一座大型的立體曼陀羅,西藏佛教史學家認為,中心方形殿堂象徵須彌山,四面的四個稍小的殿堂分別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聳的小塔代表護法四天王。

托林寺集會殿-凸字殿堂藏壁畫

集會殿也稱杜康殿,位於寺廟的東南端,坐西朝東,主要由門廊和“凸”字形的正殿構成,“凸”字形大殿由前面的經堂和後凸的佛堂構成,佛堂南北兩側對稱分佈倉庫。托林寺的精美壁畫主要集中於此。

門廊壁畫

門廊南北兩側是四大天王像,門廊東壁的大門兩側分上下兩排繪有十六位舞女,圖中的舞女舞姿各異,或舉手過頂,或合掌胸前,面容嬌美,腰肢細軟,體態輕盈。所用線條是一種蜿蜒流暢、極有功底的遊絲描,設色清淡柔和,若隱若現。

凸字正殿門上壁畫

正殿門上雕刻獸面、吉祥天女、卷草紋等圖案。殿內有36根方柱,柱頭、替木都有雕刻和彩繪。殿頂的天花板遍繪各種圖案,基本風格與古格故城紅殿天花板相近。常見的圖案有飛天、迦陵頻伽、獅子、龍、鳳、孔雀、摩羯魚、蓮花、卷草、纏枝蓮花、如意雲團以及各種幾何圖案。但在構圖上有所不同,大多數圖案單元均顯得較大,有些動物和飛天可以橫跨兩格,比古格故城要大氣得多。

經堂壁畫

經堂內的壁畫基本完好,但由於壁畫表面被煙炱遮蔽,許多壁畫細節難以看清。壁畫的題材、構圖、用色、線條大多與古格故城佛殿同類作品相似,壁畫以各類佛、菩薩、佛母、度母、金剛、高僧大像為主體,周圍夾繪各種小像。

佛堂壁畫

後凸的佛堂壁畫內容有釋迦牟尼、三十五佛、十六羅漢、大日如來及眷屬、五智如來、四佛母、金剛薩埵及眷屬、行續五壇城、佛傳故事(釋迦牟尼十二事業圖)等。

托林寺白殿-壁畫保存最完好

這個殿平面呈長方形,殿門朝南,北壁央向北後凸,建造主尊塑像。殿門外原有門廊,現僅存兩廂牆壁。殿門的門框、門楣雕飾蓮瓣紋、卷草紋和纏枝蓮花紋。

殿內有42根柱子,分為南北7排,柱體方圓混雜,應該有過後期更換。柱頭和替木上雕飾蓮瓣紋和忍冬卷草紋。殿內的地面處理很別致,全部用河卵石鋪就,不同於其他殿堂的阿噶土地面。

殿內四壁的壁畫保存尚好,極其精美,內容主要是宗教畫,其他還有反映牧民生活的擠牛奶場面畫,還有阿里地區鄉味很濃厚的舞蹈表演等等。宗教畫以各類佛、菩薩、佛母、度母、高僧的大像為主體,其中以各類佛母、度母像最為精美。其間夾繪各種小像及高僧修行圖、供佛圖等。

托林寺其他結構

僧居

僧居位於殿堂群的南北兩側,一字排列。在東端,有一座建築物叫色康,傳為阿底峽和大譯師仁青桑波的拉章。阿底峽在這裏度過了六個春秋。他講授佛法,精修理論,寫成了《菩提道倫》等許多經論著作。目前,這座拉章建築,人剩下遺址,已無法看清它的面目了。

塔林

塔林分佈在寺院的北面和西北面,沿河岸佈置,東西走向。分兩組,每組均有三條長塔,這是由數十或成百個同樣形式的小塔一字排列串連而成的,長度可達數百米,十分壯觀。長塔每組三條,以象徵三部主。長塔之間,成團建有托林寺曆輩高僧的墓塔,這樣龐大的塔群,在西藏並不多見。

體量最大的是所謂“外四塔”,其中至今仍基本保持原狀的是西南大塔,這是一座四面有階級的天降塔,整體完整,只有塔刹缺損,塔瓶的四個龕還保留著原來的石雕柱子和龕楣。

托林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築風格,是研究當地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等方面的珍貴實物資料。

因處於土林的峽谷中,紅牆與土林相映生輝又別具一番壯麗,白牆與廢墟之間更彰顯滄桑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