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祖寺,它以歷史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巨 文化及寺藏之豐著稱於世。薩迦,藏語意為“灰白的土地” 即當地土壤的顏色。它的人牆繪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 白 黑一道不同的顏色,成為薩迦派寺廟獨特的標誌,因此薩迎派又俗稱為 “花教”,
萨迦寺全景
薩迦寺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城的仲曲河南岸,在日喀則市西南方約160公里處,海拔4280米。在歷史上,薩迦寺曾與布達拉宮和桑和桑耶寺並列。殿宇宏偉,佈局緊湊。薩迦寺原分南寺和北寺,南寺位於仲曲河南岸平坦的谷地上,北寺地處北岸灰白色山崖的下麵。1073年。薩迦派創始人昆。貢覺傑布在仲曲河北岸灰白土山上建了一座 “白宮” 用藏語的“灰白土“命名寺名,漢語稱之為“薩迦寺”,現在依稀可見殘垣斷壁。後人稱為“古城寺”,或“薩迦北寺”。其後薩迦王朝統治全藏70餘年。薩迦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薩迦王朝的首府. 成為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寺廟在 ”文化大革命” 中被徹底摧毀。現在北寺遺址已經開始重建,部分地面仍被破磚碎石所覆蓋。山腳處有一座新修復的白塔,據說內藏有薩迦派第一代祖師的舍利。
萨迦寺白塔
1208年,深得元統治者信任的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于仲曲河南岸建了薩迦南寺,並在薩迦正式建立起與中國其他行省相同結構的地方政權。 八思巴成為隸屬於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長官。薩迦派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薩迦寺共計有40多座殿堂,遍佈仲曲河兩岸。但在16世紀時,一場大火幾乎將南寺全部夷為平地,1948年才在多年的不斷修繕之後復原了該寺的原貌。薩迦寺是一組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築,占地面積約4.5 萬平方米。樣子十分特別,有兩圈城牆,週邊圍牆高5 米,厚近2米,城牆上有垛口,四隅各建一座碉樓。外面還有護城河,城門為“工”字形,整個平面圖是大“回”字套著小“回”字,頗有一點戰爭防禦的味道。整個寺院唯有東面有門以供出入。
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
薩迦南寺城堡內為殿堂僧舍。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撐直通房頂 最粗的木柱直徑約1.5米 細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間的4根柱子被稱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 (據傳為忽必烈所賜)、猛虎柱(相傳此柱由一猛虎負載向來)、野牛柱(相傳此拄為一野犛牛用角頂載而來)、黑血柱(相傳是海神送來的流血之柱)。薩迦寺正殿高約10米,大廳可容納近萬名喇嘛誦經- 內供三世佛、薩迦班智達貢貢噶堅贊及八思巴塑像。薩迦寺另一重要殿堂為歐東拉康,內有11座薩迦法王靈塔,殿內牆上繪有八思巴早年的畫像和修建薩迦寺的壁畫。殿后堂有反映西藏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即薩班與闊端會晤的壁畫。歐東拉康的南側有座“普康”,是該寺修密宗的僧人誦 “普巴 (多見橛)經” 的處所。
萨迦寺
薩迦寺至今還保存大量文物,寺中藝術珍品浩瀚,文物價值極高因此薩迦寺被國內外學術界稱為中國 “第二個敦煌”。現在,薩迦寺每年都舉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動。其中規模較大、獨具特色的要算薩迦寺夏季和冬季金剛柙舞法會。薩迦寺夏季神舞在每年藏曆七月進行冬季神舞於藏曆十一月十九日開始。神舞表演時,舞者都戴著薩迦寺護法神和各種靈獸面具,神舞用簡單的故事情節,形象地反映了藏傳佛教密宗神舞的滅殺魔鬼的基本內容。每年適逢這兩個法會時,成千上萬的遠近僧俗群眾都要趕到薩邊薩迦寺朝拜觀睹,祈禱神舞能給人間帶來幸福和吉祥。
萨迦寺壁画-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