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布拉康,藏語意為“母子宮”。位於山南乃東縣東南約5公里處一名叫“紮西次日”的小山上,是藏族歷史上的第一座宮殿。整個建築形似碉堡,高聳於山頂,十分顯眼。“雍布”意為“母鹿”,因紮西次日的山勢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為“神殿”,“紮西次日”藏語意為“吉祥之山”。
相傳雍布拉康是苯教徒于西元前2世紀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建造,後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西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遷都拉薩,雍布拉康也逐漸演變成了一座佛殿,到五世達賴時改為黃教寺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雍布拉康分為兩部分,前部為一幢三層建築,第一層距地十數級臺階,前半部為門廳,廳外是一個帶帯簷的小平臺。第一層是古代藏王殿,殿中間是一尊佛像,佛像的左邊是藏王聶赤贊普,右邊是藏王松贊干布。沿左牆排列依次是:松贊干布的得力大臣桑布紮、藏王赤松德贊、藏王托托念贊。沿右牆排列的是藏王赤熱巴巾、烏宋、松贊干布額另一大臣祿東贊。上樓是一座非常漂亮精緻的經堂,主供佛是觀音和釋迦牟尼。觀音像是雍布拉康的古老之物,據說與布達拉宮帕巴拉康的主供觀音是同時代的。四周牆上繪有精美的壁畫,講述著西藏的早期歷史,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靠左邊的一幅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故事。第二層亦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三面環繞矮牆的平臺,後半部是帶天井的回廊。後部是一座方形高層碉堡望樓,與前部相連,均以石塊砌成,巍峨挺拔,氣勢雄偉。南面山坡平緩,可自山下盤旋而上,宮門前有石階數十級。
最初的雍布拉康只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宮殿,後由五世達賴喇嘛擴建,才逐步成為一座佛教寺廟。現除部分僧房外,還有一間專供曆世達賴喇嘛來此禮拜時居住的臥室。
雍布拉康的“秘寶”
傳說中第一部傳入西藏的佛教經典就藏於雍布拉康。自第一代聶赤贊普以來,歷代吐蕃王皆以苯教為護國教,直到第二十八代吐蕃王拉妥妥日年贊時期。傳說有一日天降“神物”於雍布拉康的頂上,內有經書、法器和咒語若干,可是當時誰也不識這些東西的奇妙,只知是些好東西,於是將之供奉起來,還取了一名字叫“寧波桑哇”,意思是“秘寶”。直到許多年以後,才有後人識出秘寶中的《諸佛菩薩名稱經》等珍貴經卷,悟出其實佛教在松贊干布時期以前早就進入了西藏,只是因當時的苯教勢力太盛,只好先“空投”,再“埋伏”,以待時機。五世達賴時雍布拉康改為黃教寺院,成為許多高僧大德修行之地,也成為許多“伏藏”的發現和埋藏之地。
嘎泉
雍布拉康東北400余米的山溝裡,有一眼泉水終年不涸,傳為松贊干布時重臣嘎爾東贊(祿東贊)所發現,現在人們仍稱之為“嘎泉”。到雍布拉康禮拜的人無一不到嘎泉下一遊。據說飲此泉水可醫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