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銜的準確概念不只是一個環形街道,而是圍繞在大昭寺周圍的那一整片舊式的、有著濃濃郁藏族生活氣息的街區。站在布達拉宮頂上向拉薩全城俯瞰,整個拉薩市區到處是掩映在綠樹中的新式樓房,唯八廓街一帶飄揚著經幡,蕩漾著桑煙。
八廓街
八廓街是隨著大昭寺的建造發展應運而生的。西元7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決定修建大昭寺後,為了親自監督工程的進展,他率領大臣和王妃們住到了渦湯湖附近。為了表達對王的尊敬,人們在湖的北面、東面 東南和西南修起四處房舍,供松贊干布和大臣嬪妃居住,這就是八廓街最早的四個宮殿,也是八廓街最早的一批建築。等到大昭寺建成以後 ,四方遊僧、八面信徒紛紛而至,大昭寺周圍逐漸出現了十八座家族式的建築,為遠道來朝佛或做頭賣的人提供了落腳之地。幾百年後。特別是到了15世紀,大昭寺成了傳播佛教的中心,其周圍又出現了一些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之類的建築。許多虔信佛教的人乾脆背井離鄉來到大昭寺周圍住了下來,接著,相應的服務設施、貨攤店堂、手工作坊也發展起來了。
八廓街
直到解放前,八廓街的週邊還算比較寬敞,貴族們的官邸都建在八廓街的週邊。但那時,八廓街卻早已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的拉薩社會生活的縮影了。從街面上看,這裡到處是高聳的一幢挨一幢的藏式樓房,這些樓房中有的是白牆紅頂,氣派而亮麗;有的披滿灰塵,牆體歪斜,簡陋而陳舊。那時,八廓街裡既有噶廈政府、地方法庭、監獄等機構,又有商店、攤點、手工作坊。這裡住著貴族、僧人、學者,也住著木匠、銀匠:鐵匠、畫匠、裁縫等手藝人和平民。這些人在無數的小貨攤、小帳篷底下,或在一間挨一間的向裡伸展進去的小店中,進行著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交易。在八廓街的手工作坊裡,人們還生產出毯豔、地毯、藏被等生活用品。這裡是西藏商品、物資的集散地,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 “百科全書”。
八廓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