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珠寺是阿裏岡仁波齊外圈順時針徒步轉山路上遇到的第三座寺廟,也是三天徒步轉山者第二晚的住宿地。本位將為您介紹與尊珠寺有關的歷史傳說與現在。

尊珠寺海拔、位置、簡介

尊珠寺,也稱仲哲普寺、祖楚寺等,在阿裏地區普蘭縣境內,位於縣駐地以北、岡底斯神山東面,系轉山路上的第三座寺廟。

在轉山路途中,從徒步最高點桌木拉山口一路下山,來到海拔相對較低的河谷地帶,沿著宗曲走就能邂逅這座在徒步線路路邊的小廟。廟的下方,更為寬闊的宗曲河谷地帶就是轉山途中第二日的住宿補給點,如今已建立起兩層賓館,方便往來轉山的遊客住宿休息。

尊珠寺海拔4810公尺,坐西朝東,寺廟前方就是香客賓館以及潺潺的宗曲河,河對面如今已有成形的公路直通塔欽鎮。從香客賓館大門前斜坡的小路往上走幾分鐘即可到尊珠寺的主殿,關於尊珠寺有許多歷史與傳說,基本都與神山岡仁波齊有關。

尊珠寺建造歷史與傳說

相傳,米拉日巴和那若本瓊分別以順時針河逆時針轉山,在宗曲南岸相遇,此時突然天降大雨兩人無處躲雨,於是商量共建一個小屋避雨。米拉日巴問那若本瓊,是負責建圍牆呢還是蓋頂?那若本瓊表示願建圍牆,隨即用神力將巨石劈成幾大塊,準備拿來修牆。

而米拉日巴見狀用神力把那若本瓊劈好的巨石從中間斷開,並讓那若瓊眼睜睜地看著卻無法將巨石背走,直到米拉日巴放棄神力,他才背石圍牆。米拉日巴則再使出神力,讓一塊大石塊飛起來蓋到上面做成了“屋頂”。

米拉日巴走進蓋好的房子,卻覺得太矮,於是用手和頭往上頂,便留下了手印頭印。頂的太高了又覺得太高了於是跑到屋頂把石塊往下踩了踩來壓低屋頂。如此操作導致留下了許多當年的神跡,如今也能見到腳印、劈石碎片、那若本瓊未背動的巨石等遺跡。

後世佛教信徒在此小屋的基礎上修建了尊珠寺,一代又一代轉山人的努力下,尊珠寺也逐漸形成了如今看到的規模。

尊珠寺寺廟構造與看點

尊珠寺規模很小,上山坡後由東側的門進入寺廟院子,中間是一根經幡柱,西側是主殿,西北角是護法殿,供燈房在南側。

尊珠寺的主殿只有一層,內部供奉的是鎏金銅質米拉日巴塑像、金銅質的釋迦牟尼像以及其他塑像,殿內還有眾多的經籍、佛塔和藏巴加熱大師親自加持過的青稞粒等。

殿內右側角落有一個用玻璃門保護起來的石頭山洞,這個就是尊珠寺名稱的由來——“神通洞”。這個神通洞就是上面傳說中兩人合力建造起來的小石頭屋子。

從主殿左側的西門走出寺廟,然後沿外牆右拐,往斜坡上走幾步,牆邊陷入地面的平板狀石塊,就是剛才寺廟主殿內“神通洞”頂部石頭的另一面。上面甚至還有傳說中米拉日巴將房頂往下踩的腳印。

寺廟周圍遍佈數不勝數的石刻經文、各種佛像、噶舉派同僧雕像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屬珍貴文物。

尊珠寺下方岩石上有“岡底斯東面不動釘”的釋尊腳印,再往下為“麥塘”,有薩迦祖師的腳印、格薩爾王征服阿裏玻璃寶宗時,其大臣丹瑪同魔臣比劄在此相鬥,比劄一刀砍在岩石上將岩石劈成兩半,稱為“帕崩給波”,意為“斷裂岩石”。再往下就到了“卡卓卓熱”(空行舞臺),有空行母五部之腳印。其下方有止貢林巴的腳錢印、丹瑪大臣的腳印及坐騎腳印、米拉日巴高徒齊熱貢布多吉的腳印和獵狗腳印等。

從寺廟往南行,不遠處有一泉眼,被稱為七生婆羅門修行時飲肜過的聖泉,信徒們能飲上此泉水,便被視為終身的福分。

尊珠寺住宿情況

尊珠寺本身太小無法住宿,但其所在山的山下就是新修建的賓館,專供轉山旅客住宿休息使用。

賓館乾淨整潔,沒有單獨衛生間,上廁所需要前往公共衛生間。賓館沒有單獨淋浴間,無法洗澡,相比轉山過程中如此高的海拔也不需要洗澡。賓館內都有相對乾淨的棉被(無法保證一客一換)和電熱毯取暖。

相比十年前,尊珠寺住宿點的情況已經改善太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成為更多轉山遊客中途休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