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遺址
由
于2017-08-26 22:42:14编辑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距劄達縣城18公里的劄不讓村象泉河畔,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整座城堡建築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黃*坡上,地勢險峻,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有序佈局,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回廟中的雕刻造像和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同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後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後世襲著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後羿,在吐蕃西部阿裡地區建立的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裡全境。最北界可達今喀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喀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徒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了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時期,滅佛毀寺,不少避難僧人遠遁阿裡。阿裡地處西部邊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響,加上又是苯教的發源地,所以便成為各種思潮、各種力量彙集之地。西元843年朗達瑪被一位僧人刺殺,內戰紛起,四年後平民起義,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先後曾出現大小7個王國,西藏長期處於藩王割據局面。朗達瑪的兩個兒子奧松與雲丹也為爭奪王位相互爭鬥,奧松之子貝考贊為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贊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大勢已去回天乏術,便帶著3個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裡地方勢力,並娶了當地頭人的女兒。後來吉德尼瑪袞將阿裡一分為三,分封給他的3個兒子,古格王國即第三子德祖袞的封地。17世紀中古格王朝發生內亂,國王之弟請拉達克軍隊攻打王宮,王朝被推翻。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喀什米爾學經,翻譯佛教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立數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峽到阿裡地區弘法,使阿裡成為佛教復興之地,佛教史稱之為“卜路弘法”。古格在西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史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古代的印度的許多重要的佛教教義就是從這裡傳入西藏腹心地區的,這裡又是古代西藏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最早對這座古城遺址進行考察的是英國人麥克活斯·揚。1912年,他從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來到這裡進行考察。此後便有探險家、旅行者、攝影家和藝術家們源源不斷的來探奇訪幽。但真正的科學考察是從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組織的考察隊開始的。經他們實地測量,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調查登記房屋遺跡445間,窯洞875孔,碉堡58座,暗道4條,各類佛塔28座,洞葬1處;發現武器庫一座,石鍋庫一座,大小糧倉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處,木棺土葬1處。
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壁畫是古格藝術的精品,雖然他們已經沉睡了幾個世紀,如今依然光彩照人。這些壁畫包括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以及當時古格人的生產、生活場面等等,內容十分豐富。透過這些圖畫,人們不難窺視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經濟活動以及文化風情,從中去追尋古格王朝興盛與消亡的歷史。
近十數年間,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以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的反映了當時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喀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劄林寺、劄不讓村、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
古城的石刻寶庫其實是古城的圍牆,城牆角設有碉堡。當年雖是作防禦之用,但卻是戰爭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結晶。牆上有4502件線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經咒的瑪尼石刻,遺址中還有六座廟、殿,即紅廟、白廟、輪回廟、枕布覺廟和王宮殿、集會議事殿。其中紅廟、白廟、輪回廟內還遺有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壁畫,這些壁畫是研究古格王朝歷史的重要資料。遺址的周圍還有古格王朝時期用於戰爭的盔甲、馬甲、盾牌等遺物。值得一提的是,古格王朝時期的一條水渠故道,至今還遺有部分用石塊壘成的殘牆。這條水渠全程2公里,從遺址直通到象泉河。這不僅是古格王朝吃水的來源,重要的是有利於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
古格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他不僅為研究西藏歷史,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古格王朝遺址
上一篇:地質、地貌旅遊資源
下一篇:山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