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江孜縣城西北端的山坳裏,三面環山,四周山梁上以夯土砌以城牆,上設城垛和觀敵臺。整個寺院依山而建,建築群以措欽大殿和白居塔為中心,建築宏大,氣勢雄偉。

走近白居寺,高原上特有的乾燥空氣刮得人臉生疼。清澈的碧空恬靜悠遠,仿若永遠也無法觸及,莊嚴巍峨的寺院猶如一朵綻放的白蓮花,聖潔出塵。靜靜傾聽,滄桑的轉經筒無風自吟,善良的靈魂在指引人們一步一步,走到白居寺的深處。

白居寺簡介

在藏語中,白居寺稱“班廓曲德”,意思是“流水漩渦處的塔”,這裏的流水指的是日喀則地區的年楚河。寺院的位置很好,南、北、東三面環山,四面臨水。如此山水俱佳的場所,自然是有靈性的,因而能被選中作為藏傳佛教的神聖之地。

寺院整體為三層平頂藏式建築。如果從平面來看,就像一座壇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護法神殿、金剛界殿、羅漢殿、轉經回廊等建築組成。特別之處在於,白居寺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院內的建築、雕塑、壁畫都極具特色。

作為典型的塔寺結合藏傳佛教寺院,遠遠看上去,塔與寺渾然天成,相得益彰。因為寺院在山上,因此磚紅色的圍牆就像是長城一樣包裹保護著中間的建築。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神聖的意味。

白居寺建造歷史

白居寺修建之時具有很好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14,15世紀,西藏地方的經濟、文化、宗教、科技和藝術發展極盛。1408 年宗喀巴舉辦拉薩祈福大法會以後,藏傳佛教寺院的興建更是達到高潮。

江孜法王饒丹貢桑帕文韜武略,政治開明,尤其注重宗教文化事業的發展。他於1403 年迎請當時名聲極盛的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克珠傑傑前往江孜,任江孜佛教總管,並主持白居寺的修建。

從1418年到1425年,措欽大殿作為白居寺早期的主樓,歷時8年。許多宮殿後來逐年擴建,但整體與局部相當和諧統一。例如,主廳與配殿、走廊與轉經堂、會議廳與倉庫的佈局都是根據總體需要進行安排和設計的,因此佈局井然有序。此外,宮殿內的梁柱和外部建築裝飾從不同的側面生動地反映了傳統的藏族建築特色和佛教裝飾的審美品味。

1427年,“十萬佛塔”開工興建。從1427年佛塔奠基,到1436年白居塔完成泥塑、壁畫和裝飾工作,前後歷時10年。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想要修造如此規模的佛塔,想必是十分困難的。這也進一步說明,建築在任何時候都是經濟、技術、藝術與審美的綜合產物。

白居寺建築結構

措欽大殿

措欽大殿作為白居寺的主要建築之一,具有典型的藏族建築風格。總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大殿朝南,共三層。底層為經堂,殿門後為前室,右為護法神殿,左為小佛殿。前室為大經堂,有48根柱子。大經堂東為法王殿,西為金剛殿,東西配殿對稱統一。大經堂後部為後殿,有8根柱子供大菩提銅制佛像。

大經堂二樓中間是天井部分,有兩座佛堂,右邊是小經堂,左邊是第一層經堂,東北角是彌勒佛像的頭;北側是薩迦五祖、宗喀巴大師、布頓大師、二世達賴、三世達賴、一世班禪、五世達賴、七世達賴、頓吉靈貝活佛。左佛堂為羅漢殿,後壁前供一佛二菩薩,左右繞壁影塑山岩,周圍有十八羅漢泥塑。前壁畫有佛傳故事。彌勒殿位於左佛堂之南。

在措欽大廳的二樓,還有道果殿和拉基大廳。道果殿是右佛堂,中間畫著一幅約3米高的大型時輪曼陀羅壁畫,後持在後壁中間,兩側是薩迦派祖像;拉基大廳是寺廟會議的地方,周圍還有幾間佛殿,覺登殿裏的一尊直徑3米的立體壇城與東廂殿裏的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都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

大廳的第三層只有一個大廳,被稱為夏耶拉康。殿內的壇城壁畫頗有名氣,六菱圓形的蓮花藻井也屬罕見。夏耶拉康也被稱為壇城殿或無量宮,因為它以壇城而聞名。

白居塔

白居塔位於措欽大殿右側,建築規模宏大,是整個白居寺建築中最重要、最富於象徵意味的建築物。白居塔的修建晚於措欽大殿。

大凡藏式寺院多採用高大垂直的牆面,有時缺少曲折的變化和過渡。白居塔的建築則不然,無論你站在何處,她曲折多變的外形輪廓,階梯式收縮的五層塔座,覆缽式的塔瓶,以及漸次成梯形的十三天塔刹,不但形成了各建築部分之間鮮明的對比,而且生動地體現了一種建築藝術的韻律感和節奏美。其白色的塔身、褚紅色的牆簷和鎏金的塔頂,使得佛塔的色彩美得以鮮明、強烈地張揚,甚至能夠傳達出一種建築的音律感以及佛塔的聲音美。

站在這座塔面前,抬頭仰望,你只感覺自己的渺小。在藍到幾乎透明的天空裏,這座塔以遺世獨立的姿態傲然矗立,直指蒼穹。白色的牆、金色的頂,散發出獨特的光芒,一下擊中人的心靈。

白居寺十萬佛塔

白居塔也叫吉祥多門塔,是寺中最瑰麗華美的建築。塔有9層,高達42.4米

五層塔座

塔座有五層,四面八角的形狀十分穩重。全塔共有108道門,77間佛殿。

第一層20間,除正東兜率宮殿和正西淨土殿為經變和本生故事壁畫外,其餘各殿主要為密教事部和壇城壁畫,總共繪有佛像2423身。

第二層16間,整個建築象徵斷除語之四不善之四斷,總共繪有佛像1542身。

第三層20間,結構佈局與一層相同,象徵佛教三十七道品中,上品資糧所證四種功德,即四神足:欲定斷行具神足,心定斷行具神足,勤定斷行具神足,觀定斷行具神足。三層佛殿共繪塑有3400身佛像。
第四層有16間,其結構佈局與第二層一致,東西南北各有五尊佛像,象徵欲、精進、念、定、慧等清淨五根。四層佛殿共塑繪1278身佛像。

第五層有4間,為塔瓶部分,象徵摧破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無明等煩惱的信、勤、念、定、慧五力。瓶座上的圓形白塔瓶高3度,飛簷為140度,象徵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等的七覺支。五層共塑繪佛像18886身。

6-9層橫鬥

第六、七、八、九層不分間,實為橫鬥,十三法輪和寶幢部分。其內均有塑像和壁畫。據《江孜法王傳》記載,橫鬥由三層蓮花座、兩重簷牆、飛簷組成。高24度、周長88度,內開四門,外開回廊,分別象徵三十七菩提道中的八正道;十三法輪,象徵如來十力和三念住;塔幢也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底部狀如大悲經咒的二十八瓣蓮花,周長為30度,頂部33度;上部為塔頂寶蓋,分別象徵大悲心和慈悲喜舍四無量之心。

頂部塔瓶

塔座之上是一個圓形塔瓶,細看四面的門楣,繪有3米長的濕婆神慧眼,仿佛能看透世間一切。塔頂是銅皮包裹的錐形十三天。因為疊成圓錐形的相輪有十三層,所以叫做“十三天”。

整座塔從下到上,由大到小,逐層遞收,有77間佛殿、108個門、數多神龕以及經堂等等,門楣皆飾有精美浮雕,是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珍品。塔內藏有各類佛像,總計十萬餘尊,還有近千幅壁畫,故稱“十萬佛塔”。

白居寺一寺三派

由於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因此它能聚薩迦、格魯、噶當等各派和平共存於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六個“扎倉”。眾多教徒;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博採眾長。這種現象在藏區十分罕見,因而白居寺在西藏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最初階段,格魯派還未能一統天下,所以白居寺從興建之時就形成了格魯、薩迦和噶當幾派共存一寺的局面。這種格局以及因此而來的各派嚴謹治學的寺風此後一直保持,使白居寺在林林總總的藏傳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聲名遠播。

白居寺壁畫

白居寺的壁畫藝術,主要保存在措欽大殿和白居塔之中,位於措欽大殿後山上的仁定扎倉也保留有一些壁畫。從時間上看,措欽大殿內的壁畫,比白居塔內的壁畫相對要早。

白居寺壁畫所表現的題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顯教壁畫,二是密教壁畫,三是歷史人物壁畫。

顯教壁畫:一般是指經變故事、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壁畫主要集中在措欽大殿一層經堂、回廊、二層,吉祥多門塔一層淨土殿、兜率宮殿和四層佛殿等。

密教壁畫:主要是指密教四部的行部、事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歷史人物壁畫:主要是指藏傳佛教史上的歷代法王,在西藏傳法的印度、尼泊爾、喀什米爾、孟加拉等地高僧大德、大譯師,各個教派的祖師、堪布、活佛等。例如,法王松贊幹布、赤松德贊、蓮花生大師、阿底峽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等。

如果你是對藏密佛教感興趣的遊客,可以在大殿一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和吉祥多門塔一至五層佛殿中找找看。

站在白居塔上,居高臨下俯瞰周圍。僧舍層層疊疊堆在一起,幾乎和遠山融在一起,看不真切。幾棵綠樹從建築的縫隙中擠出來,貪婪的汲取著陽光。

刻著六字真言的轉經筒滄桑、厚重,它就像是白居寺的縮影,歷經磨難,還保留著寧靜純潔。這是佛的力量,其實也是人心的力量。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中國佛教協會【白居寺建築與壁畫藝術】,想要了解更详细的白居寺建筑和壁画艺术信息,请点击查看。